5月份以来,国际棉花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致使内外棉价差愈发明显,纺织企业纷纷加大外棉采购量,国棉销售空前遇冷,后期内外棉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进口棉对国棉市场的威胁或将长时间存在。
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监测数据显示,5月31日,代表内地328级棉均价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为18937元/吨,代表进口棉中国主港到岸的国际棉花指数(M)为83.04美分/磅,按1%关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13637元/吨,低于国内市场5300元/吨;按滑准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14620元/吨,低于国内市场4317元/吨。
巨大的价差促使本年度外棉进口量大增,为了降低原料成本,纺织企业积极调整库存结构,进口棉占比多在50%以上,部分企业达到80%。目前,外棉报价较低,即便按照40%最高关税税率计算,折人民币成本也明显低于国内市场,纺织企业很难再将目光投向国棉采购上。
5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3355,按照固定关税税率40%计算,外棉报价在85美分/磅时,折人民币进口成本与国内棉价相当,外棉报价一旦低于85美分/磅,折人民币进口成本将明显低于国内棉价。当外棉报价为80美分/磅时,折人民币成本仅17877元/吨,低于国内棉价超过1000元/吨。而当日M 1-3/32"级棉中,印度棉报价已低至80.35美分/磅,巴西棉报价83.10美分/磅,美国E/MOT棉报价83.40美分/磅,实际成交价格往往比报价还要低。因此,在不使用配额的情况下,进口棉仍有国棉无法媲美的低价优势。
国内棉花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内外棉价差维持高位,地产棉销售冷清,内地纺企对新疆棉有少量需求,但棉商出货意愿不强。目前纺织产能全面过剩,纱布滞销,流动资金被成品库存占用,产大于销的局面使企业倍感压力,短期内难有好转。
进口棉中国主港报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美棉、澳棉和印度棉均下跌1.75美分,西非棉下跌0.75美分。由于市场基本面无太大变化,外棉继续从周边市场寻找方向。在欧债危机恶化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普遍下跌,棉花市场难以独善其身。分析人士表示,市场超跌后将会面临调整,今晚USDA公布的美棉出口数据将会验证纺织厂在棉价低位的需求状况。
目前,ICE期棉主力7月合约价格已经逼近70美分/磅,鉴于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纺织消费疲软但供给充裕,预计外棉现货报价很难在80美分/磅之上站稳脚跟。若后期外棉价格继续下跌,其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更加明显,在此提醒国内存棉企业理性对待本年度后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