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棉花受益低的地区种植其他高收入作物,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关于棉农种棉不赚钱的消息不绝于耳,特别是去年,国家不再收储,棉价大幅下跌,棉农赔钱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棉花产业的出路在哪?怎样调整结构?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棉花种植历史悠久
“我市从何时开始种植棉花的呢?”为了解来龙去脉,记者从棉花种植历史入手。
“真要探究,那要追溯到宋末元初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彭永胜打开了话匣子。
我市地处洞庭湖区,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汉寿县宋末元初开始种植,明代中后期,澧水流域植棉较为普遍,到清代末期,我市已发展成为湖南省棉花主要产区。1949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55.87万亩,皮棉总产只有0.53万吨,亩产不到10公斤。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2个棉花种植低谷,分别是1958年的56.24万亩和1987年的58.57万亩。上世纪50年代,全市年平种植面积达到72.79万亩,年平产皮棉1.06万吨;上世纪60年代,年平植棉70.74万亩,年平产皮棉2.13万吨;上世纪70年代,年平植棉93.02万亩,年平产皮棉3.82万吨,其中1971年首次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上世纪80年代,年平植棉只有88.24万亩,年平产皮棉4.25万吨,其中1980年为137.12万亩,种植面积为我市二十世纪之最,之后面积开始不断下降,直到2010年才恢复到130万亩以上,其中最高峰为2011年的164.48万亩。此后,我市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40万亩以上,处于历史高位,面积与产量占全省的一半左右。由于单位面积效益较高,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湖区农民大面积生产的首选。
棉花生产遭遇困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以来,形势突变,棉花生产开始遭遇困境,当年的“皇帝女儿、白雪公主”的风韵暗淡,连续两年减产严重,部分棉农出现负效益。
市农业局粮油科科长吴仁明分析,棉花生产遭遇困境究其原因有四。
原因一:受恶劣气候因素影响导致严重减产。2013年6至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8月23日至25日的暴雨和9月上旬的持续阴雨天气,造成秋桃大幅减少、后期大量烂铃。2014年5至6月的长期阴雨天气导致缓苗期延长,生长发育受阻,棉花整体长势差,8月的低温寡照,9月的阴雨,影响了棉花成铃率,导致秋桃和晚秋桃减少,同时增加了烂铃数,导致棉花较正常年份严重减产。更多分享尽在中大布市(中大布料)网,是专门的布料、布匹、服装面料的布料交易平台,称为网上轻纺城。
原因二:棉花价格持续下跌。在2011年前期,国内棉花市场出现卖棉难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实行了连续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国家贮备量大增。到目前为止,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的棉花库存在1100万吨以上,而国内棉花每年消费量只有600至800万吨,形成了供远大于销的局面。由于国内与国际价格机制差异,国内与国际棉价价差相距较大。2014年,国家调整了相关政策,国内棉价开始一路走低。若要实现国内棉价与国际价格接轨,国内价格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
原因三:国家对棉花收储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即“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近年来,受临时收储影响,棉花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特殊形态,市场上找不到棉花,棉花交储成了唯一途径,在棉花流向过于集中的格局下,棉花调控风险过高,价高伤企、价低伤农,政府调控压力增大,市场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变弱。当前,政府需要逐步卸下“负担”,让棉花产业稳步回归市场,由市场决定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