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行业内权威人士透露,兴起于10年前的保暖内衣,从一开始其实都采用了内夹塑料薄膜,加银色的、可以阻挡热辐射的金属材料的办法实现保暖,这在圈内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随着后期保暖内衣市场的发展,保暖内衣企业的数量迅速从几家猛增至几百家,价格亦从几十元上升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部分企业收益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噱头变为实力,进行高科技新面料的研发,比如南极人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开发出“棉+莱卡”,北极绒则利用了纳米技术材料,极品采用了智能纤维,天蚕引进了澳大利亚的热能纤维……而曾经牵头把市场做大的俞兆林却还在原地踏步,所以才有了多年前俞兆林的“塑料门”。
在几年前被宣传得火热的“黄金甲”保暖内衣号称有对胸口及后背、膝盖等易受寒部位防护的效果,其实只是在保暖内衣的这些部位加缝了一层常见的聚酯纤维,只不过不同于其他部位面料的聚酯纤维含量是100%,而黄色的内胆部位增加了4%的氨纶,不过具体的科技含量有多少,只看39元的进货价就知道了。
运作过度硬货被炒“糊”
据了解,早在保暖内衣刚刚兴起的2004年,我国3000多家内衣生产厂家中,保暖内衣生产企业就有近500家,由于没有十分统一的国家标准,多年来,保暖内衣产品一直良莠不齐。个别有硬货的企业在看到本没有真本事的竞争者们仅仅通过炒作和电视促销就将销量炒到了自己之上,也就按耐不住了。所以,当年靠保暖内衣起家的婷美就把手里的硬货给炒糊了。
当年,婷美集团宣布与掌握尖端保暖科技的中科院中科集团结成战略联盟,推出“中科·精工纺”牌保暖内衣,该品牌内衣使用中科院的研究成果“暖卡”来提升品牌实力。
“暖卡”是2002年中科丝普纶公司为中科院研究成果细旦、超细旦聚丙烯纤维所起的商业名称。而该项技术早在几年前提供给“北极绒”等一些保暖内衣生产企业的丝时称为“丝普纶丝”,在后期又被命名为“暖卡”,但尽管这样,“暖卡”在当时的保暖内衣行业中也属于领先技术。发现这一问题后,婷美集团不满足于步他人的后尘,选择将本不属于这项技术的名称及获奖头衔打印在产品包装上,成为宣传时的噱头,盲目的罗列荣誉制造噱头,最终导致了硬货也被炒糊了的后果。而中科院本来希望通过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暖卡”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不料却掉入了商家恶性竞争的陷阱中。
时至今日,保暖内衣市场中的高科技噱头从未间断,但真正取得突破和创新的却仍然没有几家,新面料、新科技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除了宣传,更重要的是时间,比如看来看去,现在保暖内衣市场销量较好的还是早年推出的“莱卡”、“纳米面料”、“热能纤维”等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大布市网(中大布料网zd84.com),中大布市,一个专业的布料交易平台,服装、面料、辅料、布匹市场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