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能只为迎合社会
对于中国的时装设计现状,曾有媒体进行过这样的总结:在设计不受重视的消费观念下,中国消费者只愿意为材料成本与工人的劳动时间这两样非常现实的东西掏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时装设计师开始四处寻找成本昂贵的面料,他们不辞辛劳地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新的设计语言,攫取新的设计灵感和元素,进而以纷繁复杂的绣花、绣片来增加作品的价值。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欧美国家的时装设计师也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浓厚兴趣,但他们把那些文化元素转换成了经典的时装设计,和西方的设计师相比,这种对一个民族的文明、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设计”的功夫恰恰就是很多中国设计师所欠缺的。
即便是名声在外的顶级时装设计师,也必须依靠某种工艺或者某种只有中国才有的材料才能引发关注,获得成功,这在当下国内的时装设计业内已经被当作是一种“共识”。在这种“奇怪的共识”下,设计师们沉迷于谈论繁复的绣法、费时的劳动以及价格不菲的材料,而不是钻研设计与版型。
总结而言,在社会消费观念和商业体系不成熟的现实环境下,中国的顶级时装设计师只能用一种迎合社会的方式来做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解决设计师的生存问题,坏处是让他们的设计很少和社会主流消费人群产生联系。这或许就是中国顶级时装设计师被质疑远离市场、水平进步缓慢的原因吧。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大布市网(中大布料网zd84.com),中大布市,一个专业的布料交易平台,服装、面料、辅料、布匹市场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