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走出亚洲,进军欧美,不过貌似情况不容乐观。
外媒称,中国零售商在美国市场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大多数美国民众无法辨识中国品牌,还包括对抗美国民众长久以来对所有中国制造产品的偏见。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2014年12月31日报道,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在2011年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消费者购买海外制造商品与服务的支出当中,中国制造的产品占了四分之一。报告指出,进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主要是衣服、鞋子以及家用设备等。
由跨国广告公司智威汤逊旗下市场行销研究部门JWTIntelligence在2012年针对美国成人消费者所进行的调查发现,美国消费者对进口的中国品牌大多持负面态度,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国制造商品普遍的描述是大众制造、廉价以及安全标准低劣。
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的中国首席品牌官王幸表示,这些负面印象源自于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在许多美国民众心中被污名化。
王幸说:“美国对中国品牌的印象已经被多年来消费者的认知塑造成只要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是便宜货以及品质有问题,这样的印象已经伤害到中国建立品牌的努力。”
王幸说,美国民众通常无法将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整体感受和他们对某个中国品牌的商品印象区分开来。
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市场研究部门的洁西卡·沃恩表示,中国制造商数十年来对美国出口不安全的伪劣产品,声名狼藉,现在中国品牌想要进军国际,处境的确非常艰难。
中国商品质量首先要在国内过关
沃恩指出,中国品牌名誉扫地,也是因为中国国内消费者对其产品安全怨声连连。
近年来,中国食品受到污染的丑闻屡屡登上国际媒体头条,2014年7月爆发上海福喜事件,起源是中国电视台拍到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的工人使用过期原料。
上海福喜公司向美国两大连锁快餐业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中国的分店提供各类肉品。事件曝光后,麦当劳和肯德基都停止使用这家公司的肉品,并向中国的消费者道歉。
2012年,中国乳品企业龙头伊利集团全面召回遭到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当局在其产品中发现含有超标的汞。
沃恩说,中国制造商想要进军国际,必须先整顿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因为国际上有更多的竞争,如果他们连在自己家中都无法赢得民心,遑论在海外想要搏得名声有多么困难。
智威汤逊研究部门在2012年所做的调查也显示,在一些美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有几个对中国品牌的正面形象正在崛起。
调查指出,在18岁到34岁(千禧年世代)以及48岁到67岁(婴儿潮世代)这两个年龄层的受访者当中,有五分之一认为,中国品牌很有意思。在不分年龄层的所有受访者当中,有9%到20%的人认为,中国品牌有设计感、值得信赖。
中国品牌在美国的正面形象得益于最近的几个发展。其中之一是中国公司开始整顿其产品安全的纪录。
沃恩指出,中国乳品大厂伊利和蒙牛与国际公司合作,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制造与供应链营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