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通标识企业建站服务! | 手机浏览 | 订阅 | 关注微博 | 关注微信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正文

本土运动品牌困境如何解 自身“修炼”成当务之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1   浏览次数:1261
品牌个性不鲜明,模仿痕迹重,国际市场对中国服装的印象仍停留在“中国制造”所象征的低端含义。李宁、安踏、匹克、鸿星尔克,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运动品牌在2010年之前曾经历过高速成长的“黄金十年”,自2011年起业绩开始整体下滑,“关店潮”“库存门”等负面消息接连不断。今年11月17日,李宁公司宣布金珍君卸任行政总裁,这位自2012年上任时被称为李宁“救世主”的美籍职业经理人的黯然离开,似乎传递了变革失败的信号。

靠文化内涵提升号召力

 

品牌的灵魂是文化。“国外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其赋予一定的内涵,开发出来的产品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与其说他们在卖产品,倒不如说在卖品牌、卖内涵。”王君玉认为。如耐克公司就很注重产品的文化元素,在营销过程中强调美国精神中的独立与个性成分,牢牢抓住了青少年群体的特点。

 

李宁公司同样是中国民族品牌的象征,拥有“体操王子”桂冠的李宁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然而“李宁”这个名字在90后等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以前的消费者很多是因为喜欢李宁本人才决定购买。”赵平说道,“2010年以后李宁主打90后概念,失去了许多80后和70后的原顾客群,而90后的消费者对李宁本人没有太多印象。”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品牌重塑的失败。

 

“体育精神”“世界冠军”是李宁最核心的文化标签,这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李宁一度迎来“黄金时代”的原因,销售额一度超越阿迪达斯。然而他们显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以致2010年以后(中大布料zd84.com中大布市_中大布匹)布料批发中的布料业绩迅速下滑。

 

个性不鲜明,文化内涵不清晰终究使其失去了最初的号召力。“从目前情况看,李宁亲自出马深度介入,或许能够恢复这个民族品牌昔日的风采。”郭燕表示。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粤ICP备12035413号
2009-2020 广州奔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大布料|中大布市|布料批发|布匹市场|广州纺织|服装面料|服装辅料网
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