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进步实现“三初”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说,这几年我国碳纤维产业的进步可以概括为“三初”:一是初具规模,二是初上水平,三是初步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具规模意味着国产碳纤维的规模化工业生产已经成为现实。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在T300级碳纤维上的工业化生产的全流程关键技术,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突破,形成了具有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达到了千吨级产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产品已经部分替代了进口。
初上水平意味着我国在型号更加先进的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有所突破。目前,我国T700级碳纤维已经在部分地区和企业内完成了中试线和百吨级线的建设历程,初步实现了产业化,正在开展高水平的产业化生产建设。T800级碳纤维已突破了制备关键技术,为进入工程化阶段做好了准备。此外,M50J高模碳纤维也突破了研制的关键技术。
国产碳纤维已经能初步满足需要。高端碳纤维产品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是否符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能否不断提高我国国防自主保障水平,是衡量碳纤维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每年使用碳纤维近1万吨,其中国产碳纤维约2000吨,已在运载火箭、卫星、大型飞机等高端装备上陆续得到应用验证。
随着碳纤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培育了江苏恒神、中复神鹰、威海拓展等碳纤维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截至目前,国内已有30多家碳纤维生产企业,生产线规模达到2万吨左右。
“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徐坚说,我国已有了相关的高性能碳纤维,只是在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没有解决全面平行的问题,真实差距也就是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