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产品网购品质很难保障
由于“双十一”产生大量订单,家居企业的订货量和之后的生产肯定会出现矛盾。一些家居企业针对网销专门开发产品,用劣质的材料制造成本低、售价廉的产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再加上物流太集中,导致产品品质跟不上,不少网友反映线上、线下产品的质量存在出入。
广州白领赵小姐“双十一”抢购了一套品牌家具,与在该品牌专卖店询问的差价达千元左右,想着该网店是“双钻”卖家,买家评价不错,就下了单。“收货时,我发现家具除了颜色和款式与专卖店一样外,材质、大小都与专卖店有很大区别。”赵小姐说,为此她立刻联系了卖家,最初卖家不承认商品有问题,赵小姐给了差评之后到品牌厂家投诉,商家又主动联系她,承认销售的是高仿品牌,并同意退还1000元钱,要求赵小姐取消“差评”。“没想到贪点小便宜遭遇了山寨品,店主想用钱来提高评价,我肯定不会同意。”赵小姐说。
央视曾经曝光“标称100%桑蚕丝的网购蚕丝被,只有被套拉链开口处有少量的蚕丝,其他地方的填充物为一种俗称‘涤纶’的化纤纤维。”“家居产品不像电器、IT产品等标准化产品,其属于非标准化制造的产品,网上可以提供精美的效果图,但实际上材质、做工、颜色等都是未知数。”有多年网上购物经验的徐小姐告诉记者。
“先涨价后打折”难保最低价
低价格是买家选择“双十一”购物的最大动力,商家也承诺“双十一”当天产品会全年最低,但事实并非如此。电商平台上“先涨价后打折”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记者了解,今年“双十一”前,国家工商总局特意约谈了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要求规范“先涨价后降价”现象,但目前来看,效果甚微。
即使抛开“先涨价后打折”的现象,天猫“双十一”的售价也只能保证57天内最低价,而不是买家想象中的全年最低价。网上购物价格一定低于实体店,这几乎是网购者的共识。但记者调查发现,线上价格不一定就是最低的。
有商家对记者透露,现在电商营销成本在不断上升,而如果你的整个流量变现能力不够的话,有可能线上成本还会超过线下。他说,现在流量成本是2009年的两三倍,流量或营销成本已占到整体成本10%,而2009年仅7%。而线下卖场不但可以随时体验、咨询,在价格上也可能更好商量。比如,让导购给予上次大促销时的优惠,上楼费、安装费等也可能就给免了。如果是同款家具,线上较线下便宜得特别多,线上产品很可能来路不正。其实线上真正便宜的,就是一些厂家针对电商渠道设计、开发的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低的“网络专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