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求速度不求质量大力发展后,虽然布匹市场的布料销售量上去了,但是并不能长远,人们渐渐发现,绿色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现如今,环保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层面的责任感都必须将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期选取了几家有代表性的参展企业来介绍他们如何解决在环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自主研发新设备助推环保
“当环保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信仰时,你就会自觉地行动,自觉的改造设备。任何企业,应该有些社会责任感。”浙江兴力企业董事长张国华说。
浙江兴力是一家涵盖原料进口、打样、印染及后整理的综合型企业。该企业注重科技兴企业,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欧洲CE认证及全程应用EPR管理跟踪和数字化管理,年加工高档针织面料达1.5万吨。
从染缸里染好的湿漉漉的布,到最终晾干折叠好放在客户面前,要做两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即吸湿和展幅。这两种机器都非常耗能,也容易产生大量的污染,张国华一直在动脑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原来买瑞士产的机器,要70多万元人民币,而我们自主研发的机器与其性能相似,费用节省30多万元,但后续服务却更加方便。”张国华说。兴力的主业是印染,现在另辟战场来搞机械制造,最初也是被节能减排的形势所迫。
张国华认为,中国是印染大国,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对先进机器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两年前,集团旗下成立了兴恩机械科技公司,引进大量科技人才,与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合作,主攻印染环保绿色机械,吸湿展幅机便是第一个主攻方向。今年年初,机器终于研制成功。由于是本土制造,机器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因此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作为高能耗产业,印染对水的依存度相当高,同时也占据了企业不少生产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印染企业把如何降低用水量作为技改的重点。
和中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夏履镇新中天集团的下属公司,因生产过程有水刺工艺环节,需要用大量的水。据介绍,该公司年产水刺无纺布3万吨,原来每吨产品需用水20吨,年用水量达6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
“但现在我们每生产一吨无纺布平均用水只需13吨!”该公司总经理徐寿明说,“这主要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中水回用装置起到很好的节水作用。”徐寿明介绍,结合自身生产工艺情况,他们研发了一套集气浮、沙虑、大袋滤、金属过滤及小袋滤于一体的中水回用装置,中水回用率达95%,且水质完全可以满足产品品质需要。
“节水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排放。”徐寿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公司5条生产线年节水达20万吨,按普通家庭一年用水200吨算,这节约的水可供1000户家庭用一年,公司也因此减少了100万元的水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