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业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人工成本一直在呈现上升态势,但相反的是,机器人零部件成本却在不断下降,加上工业机器人适合24小时不间断生产,成为未来生产环节上的主力军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工业机器人,即在生产和制造领域应用的机器人,目标是达成自动化、智能化,而且形象“高大上”,这让众多的中小企业自觉高攀不起。然而,在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军看来,中小企业对它们的旺盛需求只是暂时被高昂的投入资金所掩盖,未来工业机器人必然会进入中小企业为之服务。
由于机器人集成应用行业的供需不对称,作为全球最大的针织横机制造商,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开始布局6轴机器人用控制器之后,今年毅然决定进军系统集成这一领域,成立了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着手寻求一套全新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商业模式。
“屌丝”企业需要的机器人
李立军开玩笑地把中小企业称为企业界的“屌丝”:“现在互联网思维说要做‘屌丝经济’,关注基数非常大的低阶用户,我觉得做企业服务也是如此,服务好数量众多的‘屌丝企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慈星经过调研发现,中小企业对于生产型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事实上一直在被压抑。“一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工业机器人,自然让中小企业敬而远之。我想,要让机器人走进中小企业,必须先把机器人应用系统的价格降下来。”孙平范说。
当然,中小企业对生产机器人的要求也与大企业不一样。比如浙江的中小企业所制造的商品很多仍然较为低端,对生产精度的要求不高。他们希望机器人首先能够代替重复性的人工劳动,以此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应用于高噪音、多粉尘的工作环境。
技术性因素之外,还有财务账要算一算。“被调研的中小企业希望最好两年能够回本,最多不能超过3年。因为中小企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敏感,只能对2~3年之内的生产有所掌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船小好掉头。如果部署机器人却没有回本,就拖累了这种灵活机动性。”李立军说。因此,孙平范和李立军对慈星机器人的定位,就是必须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
就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来说,不是销售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如何培训企业的员工学会操作使用,是紧接着的一大课题。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慈星机器人依靠慈星股份的底蕴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并在初期由慈星完全承担培训重任。“当然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只有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何一名员工,经过在培训学校的学习后,能够操作各式各样的工业机器人,而不是到了一家企业就需要重新学习一次。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后,生产企业也不再需要为客户企业培训员工支付过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