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第一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开始举办至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已经走到了第二十年的光景。从当初的100余家参展商、展出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的一个行业展会,发展到今年超过3800家参展商、展出面积175020平方米的国际性专业展会。
肩负着行业发展的重任,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面辅料行业和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同世界接轨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这中间扮演了平台、纽带、窗口的作用。展会同其他纺织类展会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其在行业中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也早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定位高远 展会在世界需求中应运而生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就带动了对上游新型、高档面料的需求,这也对服装面辅料行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及纺织品市场的繁荣,增强纺织业国际贸易及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于1995年共同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
在这一年,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1家参展商参展,展出面积4000平方米,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就这样踏上了发展的路。
展会在起步初期就鲜明的提出了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的旗帜,使得展会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个专业展会。
1996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正式移师上海。1997年,展会率先向业界发布流行趋势和专题讲座,树立起专业展会的操作理念。1999年,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企业参展,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展商达164家,超过参展商总数的半数以上。
这虽然还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陈述性的数据,但是从这些不断上涨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海内外行业内人士对展会的认可。五年过去,展会以专业性、贸易性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欧洲厂商已连续几年参加,而且在中国只参加这个展会。国内许多知名的服装企业领导者和设计师都慕名而来,加快了中国面料产品国际化的进程。
打造一站式采购平台 促进上下游协同合作
1998年到2000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压锭、减员、调整、重组,纺织行业逐渐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提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面临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遇,中国开始从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到建设纺织强国的转变。。
在初步完成纺织行业国企改革之后,面对新的行业形势,行业内也提出了要以面料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调整目标。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下,那几年,纺织行业的生产取得了可喜进展。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化纤长丝、服装面料等品种的进口明显增加。受到中国巨大市场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的吸引,欧、美、日本中高档面料生产商纷纷前来淘金,展会也进入了快速成长期。
2000年,展会总面积比1999年扩大了一倍,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六国分别组织其国内最具实力的企业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展。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2001年,展会规模上的又有新突破。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为展会成长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纺织面料国际贸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成为展会第三家承办单位。承办单位互补优势,完善运作机制,以其专业化背景和丰富的办展经验保证展览会的影响力、高水准与国际性。 “2001/2002年秋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在intertextile面料展首次发布。
2002年, “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开始同时使用两个名称,分别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
2004年起,两大展会正式分开举行。也正是在那一年,考虑到展会规模迅速扩大、专业买家较多,主办方特意将展会的开始时间提前1天,设为“特邀买家日”。除此之外,主办方还首次推出观众预登记服务——这种率先采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精细操作的方式,可谓开创了展览行业的先河。在体现着市场变化的同时,也是主办方对展商和观众需求的一种积极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