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式纺织工人部分分流到社会各界
石家庄曾经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纺织基地之一,当时的纺织业绝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的本地居民、外地专家加入到了这个产业,成了纺织人。而石家庄纺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往往一家几口都是纺织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决定在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建设四大新的纺织基地,让翻身得解放的劳动人民有衣穿。当时,四大基地同时开工建设,全国各地纺织骨干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石家庄帮助建设纺织基地。”常山股份的工会主席邵光毅说,比如,从上海来的纺织骨干和大中专毕业生主要支援石家庄棉四;从天津纺织工学院、上海纺校等大专院校和技校来的毕业生主要支援石家庄棉一、棉二、棉三;从唐山华新纺织厂来的纺织骨干主要支援石家庄棉五。他们大多数是1954年来的,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石家庄的纺织业,在当地成家、生子,下一代也成为了纺织人。
今年81岁的张世光老人就是从天津支援到石家庄建设纺织基地的,他的爱人李爱荣也同一年从天津来到石家庄支援纺织业,两人在石家庄结缘,就在当地成了家。老两口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长大后都在纺织厂工作,后来的儿媳、女婿也是纺织厂职工。“我们家8口人全是纺织厂的人。”张世光的二女儿张莉笑着说,都在不同的车间,有的是前纺,有的是细纱,有的是织造,有时候全家聚会也会开个玩笑,说咱们一家人都可以开个纺织厂了,所有的工序都有了。对于纺织业未来的发展,张莉还是充满信心的,她说,现在的纺织有新的方向,那就是往高端处转型,目前公司的转型不错,大家都很看好。
71岁的张广池老人则笑称自己“一家30多口人都在纺织厂工作”。张广池原来是棉四南织造车间的值班长,儿子张永利现在恒盛二织车间任常日班工段长,他说的30多口人是指自己的一大家子,包括张广池的哥哥、嫂子、侄子等,都是纺织人。23日,父子俩一起逛了新厂区,张广池对新的机器、设备很感兴趣,笑着说,“学习学习我也会操作呢,原理是一样的。”
“过去的纺织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些工人往往会组成家庭,子女也会跟随父母进入纺织厂。”常山股份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自动化生产的时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一些厂也停产了,所以,很多纺织人都分流到社会各界,找到了新工作。棉四人力资源部的一位女士说,她身边很多原来的同事都进了超市,在超市当促销员或者理货员。有长期纺织企业的工作积淀,这些分流到各行各业的纺织人都保持着一贯的勤快和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