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通标识企业建站服务! | 手机浏览 | 订阅 | 关注微博 | 关注微信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纺织技术 » 正文

祖先的智慧该如何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22   浏览次数:1018
 不久前,本报对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进行了简单梳理,也得到不少读者反馈,大家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如何将其世代相传等问题普遍比较关心。本期我们邀请到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和缂丝传承人王金山,请他们谈谈人们关心的非遗现状与传承问题。

 祖先的智慧该如何传承?

图为缂丝传承人王金山 

 

缂丝 自古只为皇家生

 

“做艺术品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阅历、见识,以及各方面的优势来表现艺术品。

 

传承人概况

 

年逾七旬的王金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从事缂丝已经整整58年。1956年,王金山成为“苏州刺绣生产合作社”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此和缂丝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在苏州刺绣生产合作社,王金山掌握了缂丝的基本技巧,3年之后,他拜当时年已70的缂丝大师沈金水为师。1963年,受故宫博物院的邀请,王金山前往北京复制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藩的《梅花寒鹊图》及其他多件缂丝名家的作品。在故宫复制的3年中,王金山得以近距离接触名家作品,研究、琢磨使他对南宋的缂丝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

 

1977年,王金山接到一个任务,有关部门希望他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西江月·井冈山》制成缂丝作品挂在毛主席纪念堂里。历史上,缂丝书法作品有,缂丝楷书和隶书也有,唯独缂丝狂草尚无人织,草书中常常出现的枯笔现象用缂丝表现难度很大。王金山用他创造的绞花线技法将作为字的黑线按比例拆开,根据墨迹浓淡,或多或少与作为底色的金线组合在一起,产生了虚实相映的效果。整个团队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这幅长8米、宽2米的巨幅作品。

 

《寿星图》是王金山又一幅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受到缂丝技法的限制,传统缂丝作品都是两面相同的,王金山受到双面绣的启发,在一台织机上把缂丝的两排经线并成一个面,通过移位的方法,把纬线移开,使作品两面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案且互不干扰。《寿星图》一面为书法家吴昌硕写的篆书“寿”字,另一面为画家任伯年画的寿星翁,两位清末书画名家的作品在扇面上完成了穿越时空的相遇,相得益彰,别有韵味。这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缂丝精品目前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

 

近年来,王金山与苏州技师学院合作,在学院内开设了苏州传统工艺技术专业,培养缂丝制作的中级技能人才,通过学习素描、图案、色彩等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为和鉴赏能力,培养现代化的缂丝手工艺者。王金山说,开办工作室的意义首先是要总结我国古代优秀的缂丝技法,再者为了把缂丝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分布状况

 

缂丝兴盛于宋朝。由于当时崇尚文学,不少皇室贵族都用缂丝织物装裱名家字画。缂丝传到苏州是因为宋朝南迁的同时,把缂丝在内的很多名工巧匠也带到了苏州。明清时期,缂丝被皇家垄断,民间不再允许使用缂丝织物。明代缂丝只有苏州和北京两地,其中又以苏州最有名,苏州吴县张花村被称为缂丝村。北京曹美姐缂丝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新说:“一件皇帝祭天祭祖时所穿的缂丝龙袍,可能需要若干织工几年甚至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晚清时期,缂丝行业趋向衰落,全国也仅苏州一地保存了此项工艺。20世纪50年代,缂丝技艺在苏州慢慢恢复。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苏州设立了很多生产缂丝日用品和工艺品的工厂,当时日本从这些工厂大量进口缂丝织品。“那时,一条由缂丝大师花费300个工时织造的9米长、0.33米宽的顶级和服腰带在日本可以换一辆丰田汽车。由于后来对日出口受阻,这个产业也迅速衰退了。”陈新说。目前,国内专门生产缂丝产品的企业很少,主要分布在苏州、南通等地。

 

生产现状

 

缂丝的织造工具类似织锦,为古老木机及若干竹制梭与拨;然而与织锦不同的是,缂丝所采用的是“通经断纬”式织造技艺,用同色蚕丝贯通作经,用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式织制图案。缂丝无关印染,不需底布,手法繁复。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织物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其昂贵的真丝材质和曾经的御用皇家身份,更因其织造工艺的繁复与精细。王金山说:“由于所摹缂的画稿上通常没有颜色,织工需要自己配色,所以对织工的美术功底有一定要求。”

 

要成为技艺精熟的缂丝织工,至少需要10年经验。可是,等织工们技艺纯熟了,他们的视力也会因为过度劳累而严重下降。目前国内掌握缂丝技艺的不足200人,真正的技艺大师只有三四位,且都已在花甲古稀之龄。

 

 祖先的智慧该如何传承?

图为制作缂丝所需的工具。

 

销售情况

 

由于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织成的用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历代宫廷皇室的藏品,而民间一般不允许越制收藏。如今缂丝的传世品十分稀少,加上缂丝的工艺十分繁复,一件作品往往要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完成,因而现在每一件缂丝作品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著名学者朱启钤在《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收入的113件缂丝作品中,在中国内地保存完好的仅30件。

 

近来织锦、刺绣、缂丝成为织绣拍卖领域的“三大主力”。其中缂丝最受关注,2004年,缂丝作品《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曾在中国嘉德的春拍中创出3575万元的高价。而2006年,一幅《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更是以8050万元的天价成交。

 

相对其他艺术品来说,缂丝的赝品极少。因为仿制实在太难。要造假缂丝作品,成本和难度比任何工艺品要大得多。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完成。通常一幅缂丝织品的价值主要以作品面积、繁复程度及织工技艺水平来衡量。如今,一幅摹缂名家字画的缂丝织品售价约在每平方厘米10元到几十元之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那些缂丝织品价格约在每平方厘米从几百到几千元之间。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粤ICP备12035413号
2009-2020 广州奔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大布料|中大布市|布料批发|布匹市场|广州纺织|服装面料|服装辅料网
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