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在汉绣的传承中作出了很多努力:成立汉绣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首届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学生创办汉绣研究与创业团队。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办汉绣研习班,让有志于此的同学学习汉绣的传统技艺,了解汉绣的发展历程,传承汉绣振兴。
织类
杭罗织造技艺(世界级非遗)
产生地区 杭罗至今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
艺术特色 罗,是丝绸的一种品类。它是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丝互相绞缠后呈现椒孔的一种丝织物,有直罗﹑横罗﹑花罗﹑素罗之分。罗类丝绸织物主要生产于杭州,因此又称杭罗。杭罗产品质地紧密,手感滑爽,纹路美观雅致,透气性好,穿着舒适﹑凉爽,是夏季首选面料。
工艺流程 杭州福兴丝绸厂至今仍采用传统工艺生产H1226杭罗,其工艺流程为:1原料检验:厂丝进厂,检验丝的均匀度﹑强度,加以筛选﹑分类,好的做经线,稍差的做纬线。2浸泡:将厂丝放入清水,加入适量酸性溶液,煮沸20分钟,然后将煮过的厂丝捞出,放入清水缸中脱胶,约24小时。3晾干:将厂丝从清水缸中捞出,挂在竹竿上晾干,用手将丝拉伸、分离,使之恢复松软。4翻丝:将晾干的厂丝装上翻丝车,将丝绕在竹竿上,呈筒状。5纤经:将竹竿排列在沙盘上,利用纤经车将竹竿上的厂丝构成经轴。6摇纡:将另一批浸泡过的放在摇纡车上,构成纬线,然后就进入织造工序。7织造:在杭罗机上穿棕、穿筘、穿咖身线,形成经纬规律,织造杭罗。8精炼:将以织成的杭罗吊挂在机桶中,配置适当的染料,进行染色,然后放入清水漂洗、晾干,成为成品。9服装:用成品杭罗缝制服装。10绣花:在服装上绣花。11成衣:最终完成衣服成品。
在上述每一道工序流程中,都保存着大量手工生产技艺。其中的水织秘方,系为杭州福兴丝绸厂邵家祖传。
传承人概况 杭罗织造技艺具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杭州福兴丝绸厂的邵氏杭罗,首先源于邵家织罗第一代传承人邵明才,他年轻时在杭州艮山门莫衙营一家姓郭的作坊里学到织罗技艺,后来将自己学到的织罗技艺传给了儿子邵锦泉,邵锦泉又将他的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邵管兴。
邵管兴是邵家织罗技艺的集大成者,他熟练掌握杭罗织罗中的所有技艺,目前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又将自己的织罗技艺,以及邵家祖传的杭罗水织秘方传给了自己的女婿张春菁,张春菁是杭罗新一代传承人。图为杭罗技师现场表演杭罗织造技艺。
恩施土家织绵——西兰卡普(国家级非遗)
产生地区 重庆市酉阳县酉阳流域是土家织锦的原生地。西兰卡普是土家语,“西兰”是被子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早先通称“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后来凡是土家手工织锦都统称为西兰卡普。
艺术特色 土家锦工匠称自己干的活儿叫“织花”或“打花”。同时,西兰卡普也意指自染自织的土花布,以区别于后来汉人进入土家聚居区所销售的“洋花布”。土家锦用本地木料为主体,竹竿为辅料制造的木机,自种棉、麻,自种桑养蚕,自纺纱,自用植物颜色,自染的棉、麻、丝线手工织布。
传承人概况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土家织锦艺人比较集中在湘西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和叶家寨。苗儿滩打花人数1142人,织机数692台,在家打花人数47人,35岁以上的艺人1139人,35岁以下的艺人3人;叶家寨打花人数152人,织机数30台,在家打花人数11人,在外打花人数55人,35岁以上的艺人150人,35岁以下的艺人2人。
以上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湘西土家织锦的从业人员情况。目前土家山寨织锦工艺有限公司有员工120多人,来凤满妹土家民间传统工艺品贸易有限公司有员工近300人,来凤县的土家织锦村有限公司也有各类职工近100人。凤锦织艺有限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采用代织的形式将活发放给织锦艺人。图为土家族妇女织造西兰卡普。
傣锦(国家级非遗)
产生地区 主要分布于傣族世居的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及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江流域一带。
艺术特色 傣锦从汉代开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其图案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每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具体内容,如红绿颜色是为纪念祖先;孔雀象征吉祥;人象象征五谷丰登。傣锦有棉织锦和丝织锦两种。棉织锦基本用通纬起花、丝织锦既有通纬起花也有断纬起花。棉织锦以本色棉纱为地,织以红色或黑色纬线。德宏地区傣锦常用红、黑、翠、绿结合。织幅一般33厘米,长度约50厘米,多用作被面,亦作装饰织物。
传承人概况 从玉溪市元江县往南走5公里,来到澧江镇者噶村。在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傣族村里,却蕴藏着深厚的傣族文化,人人都能把织傣锦的方法和程序讲得头头是道,刀丽华就是傣锦手工织绣中的佼佼者,2005年,她凭借出色的手艺获得云南省优秀民间艺人(刺绣)称号,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傣族村寨在省内声名鹊起。刀丽华的女儿罗敏对傣锦也很感兴趣,她说,现在她向母亲只学会了织傣锦,还不会绣图案,但她一定会学会这门手艺,因为傣锦是傣族生活、习俗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下一代继承,几十年、几百年后,这门手艺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