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业正面临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今年4月份,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目标价格政策。这一政策的改变,无疑对棉花产业链上的各方将产生很大影响。
在棉花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棉花产业将如何发展?尤其是对纺织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在前不久召开的2014中国棉业高峰论坛上,来自相关部门负责人、业内专家学者,以及棉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负责人,围绕当前棉花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旧政策的利弊
收储三年,棉农收益是增加的,棉花产量和市场价格是稳定的,收储政策的总体目标已经实现。收储政策对保护棉农利益,保障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稳定了当初棉花价格所带来的波动问题,但是却造成了国内外棉价的严重倒挂,纺织企业的竞争力也因此被大大削弱。
从2011年起实施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至今已有三年时间。在这三年时间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充分发挥了稳定棉价的作用。
数据显示,2011~2013年度全国籽棉收购平均价为8.44元/公斤,较收储前的2008~2010年度增长近20%。国内棉价(标准级)基本稳定在1.9万元/吨以上,波动幅度不超过10%,而同期国际市场棉价波动幅度超过30%。
“收储这三年,棉农收益是增加的,棉花产量和市场价格是稳定的,收储政策的总体目标已经实现。收储政策对保护棉农利益,保障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指出。
尽管稳定了当初棉花价格的波动问题,但是却造成了国内外棉价的严重倒挂,纺织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棉农也没有在政策中得到实惠,政策所带来的副作用已成为诟病。
周声涛在会上也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也造成价格信号失灵、市场缺乏活力、内外价差扩大、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
纺织行业正是棉花临时政策直接的“受害者”。近三年来,由于受到棉花临时政策的影响,纺织企业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今年年初中纺联在调研中指出,由于受棉花政策引起的国内外巨大的棉花价差以及棉花质量的影响,企业运行异常艰难。此外,企业普遍反映所购得的国储棉质量差、等级不分,且存在亏重等问题。
棉价的严重倒挂也使得大量进口棉纱冲击我国市场,中国从棉纱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由于受政策的影响,中国这几年的棉纱进口量差不多每年增加了60万吨。如果我们每年都进口110万吨的棉纱,就意味着可能会有1000万到1200万的棉纺锭会淘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说。
但是在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看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问题不是出在国家全部收购上,而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均衡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我们做一个设想,假如棉花临储价格不是这么高,国内外价格的价差不是这么大,政策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方言说。
新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国家启动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消临时收储,就是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在保障棉农基本收益的同时,在健全市场调控制度的前提下,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必然将成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宣布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并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对于这一新政策的出台,业内人士表示,新政策的出台,对于棉花产业链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非常赞成目标价,至少目标价对棉农的直接补贴提了很多年,今年能够得以实施,我觉得从整个意义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认为,新的目标价格政策回归了市场,能够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虽然现在目标价具体政策细节没有出台,但是不管怎么样制定,都应该考虑到纺织行业。
“棉花最终是用于纺织,只有纺织用棉企业好了,才能用更多棉花,这样棉农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朱北娜说。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也表示,今年国家启动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消临时收储,就是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在保障棉农基本收益的同时,在健全市场调控制度的前提下,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对产业链各方均将产生较大影响,应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强调说,无论是棉农还是企业,均应走出临时收储政策的惯性思维,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形势,保证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