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协会3月24日表示,为了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求,有关部门决定自4月1日起调整储备棉投放政策。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获悉,今年9月,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将取消,高达5000元/吨的国内外棉价差有望收窄。
201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新疆作为棉花直补政策试点区域,未来国内棉市有可能进入棉农直补和收储政策并轨时期。在棉价逐渐走向市场定价的过程中,国内棉花价格将进入一定时期的下降通道。
由于受到国家临储政策的支撑,内外棉价价差长期高达3000-5000元/吨。国储棉的囤积不仅抬高了原料成本,使棉纺企业开工不足,行业亏损较为普遍,同时收储资金占用也加大了国家财政压力。
2011年以来由于内外棉价差过高,国内现货市场成交极少,棉花库存大增。过去三年棉花期末库存年均增长率飙升至55.89%。今年年初棉花库存已达1045万吨,巨额库存将给未来的棉花市场带来持续的供应压力。
棉纺企业需求不振。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余波影响下的国际经济环境仍不乐观,加之国内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纺织行业整体供需增速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棉花采购成本连年高企、行业毛利率被摊薄,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纺织行业亏损企业数为2203家,亏损企业占纺织行业企业总数的10.6%,行业整体效益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2013年棉花全年进口量为2700万吨,较2012年下降了39%。棉花进口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以来国家为配合收储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棉花进口配额调控,并要求纺织企业在进口棉花时按1:3的比例搭售国储棉。棉纺企业为了规避进口配额的限制转而购进大量进口棉纱作为替代。此外国储棉的巨量存货也给市场带来观望情绪,诸多棉纺企业降低了棉花进口。
此轮价格运行机制改革短期来看将带来棉价下跌预期。长期来看,将加强棉花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收储政策的逐步退出,或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地棉农的种植意愿,压低未来棉花种植面积。同时,在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下,价格主要由供需预期决定,内外棉花价差将逐步缩小,棉花现货与期货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望大幅提升,而采购成本的降低也将进一步激发下游纺织企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