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纺企曾试水出海 工人效率低企业黯然撤回
这种“东南飞”的现象对国内整个纺织企业,包括佛山的纺织企业来说,并非第一次出现。
早在2005年,欧美地区曾经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堪称使中国万家纺织企业受灾事件。那一年开始,国内纺织企业掀起到海外设厂的热潮。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的纺织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出现大幅增长,在当地设厂的达到了近200家。
“因为配额的原因,佛山的纺织企业也开始"出海",很多到了东南亚地区。”佛山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树彬回忆道,“结果却是,大多的企业都回来了。”
“很多都陆续撤厂回来了,因为办不下去。”佛山本地大型服装加工企业,张槎光大服装董事长谭明矿对当时的情况印象很深。他分析道,在东南亚,像柬埔寨,纺织服装的产业链并不完善,对当地的文化存在隔阂等问题也都给经营带来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东南亚那边的工人效率很低。”陈树彬与谭明矿都谈到了这一点。“听去那边设厂的同行说,工作效率至少比我们低三分之一。”谭明矿说道。
据当年的不少报道显示,确实有很大部分在这波热潮走出去的服装纺织企业最后黯然撤厂回国。
跟着低成本迁徙 不如原地降成本
历史似乎总在不断重演。
在耐克、阿迪达斯都先后选择迁厂到东南亚地区的同时,据公开报道称,今年6月份,包括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13个中国的纺织公司都向印度尼西亚派遣代表,寻求合适的建厂地点。
与上一次相比,这波再次“出海”的热潮已不再因为配额,而更集中在寻求低成本,东南亚随即成为关注地。“虽然上一次有不少人失败了,但眼看着中低端的订单不断流失到东南亚,还是有企业愿意再去试一次。”东哥表示。
当然,在国内这波东南亚迁厂热潮向佛纺企蔓延的情况下,佛企有愿意再次出走的,也有愿意坚持留守原地的。
“这种迁徙就像过去制造业从亚洲"四小龙"迁移到中国一样,迟早还是要从东南亚再次迁走。”佛山雅伦制衣董事长陈健认为,各个区域的成本都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如果迁厂到新的地区,但新地区拥有的优势只是短暂的几年,这种迁徙就会显得很盲目。
“迁厂也需要一两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是否选择搬迁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陈健认为,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巨无霸企业并非单纯地盯着成本的问题,“这是他们全球化战略的一步。”
“其实,你在原工厂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谭明矿表示,自己的公司员工数量已经从200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1000多人,“但产值并没有降低,而是通过流水线改革,机械化的方法去提高生产效率。”他认为,东南亚目前的员工工作效率普遍低于国内,企业如果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也能扳回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