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通标识企业建站服务! | 手机浏览 | 订阅 | 关注微博 | 关注微信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中国丝绸集团:从濒临倒闭到年销售20个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18   浏览次数:986
台风“海葵”来了!

NO.02蚕茧大战

26岁那年,由于三中全会的政策落实,凌兰芳得以出狱,并被分配回了原来的工厂。工作岗位跟他9年前刚进厂时一样——送茧工。折腾了9年,人生又回到原点。

在别人异样的眼神中,凌兰芳重新扛起了偌大的茧包,干起了粗活累活。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用劳动的汗水,洗刷过去的愚昧。他一方面在工厂辛勤工作,工作量几乎是工友们的两倍;一方面又利用业余时间,给一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补习数学,后来甚至还有补习班请他上课,每节课6毛钱。

就这样,周围人看待凌兰芳的目光渐渐改变了。随着后来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在新的产业形势下,工厂领导开始重新启用这个命运曲折的年轻人。

1980年代末,正值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当时丝绸外贸出口量出现暴涨,大幅拉动了生丝的出口价格。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蚕茧价格变化不大,缫丝厂收来蚕茧制成生丝每吨能赚七八万元之多,而放到现在赚七八千元都很难。当时赚得钵满盆满的缫丝厂,都给工人们发金戒指。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缫丝厂开始在计划外疯狂地收购蚕茧。当时,国家规定鲜茧价每市担210~220元,而在计划外,茧价被抬到每市担300元以上,茧贩子甚至跑到蚕农家里抢购。这很快演变为跨地区、跨省市的抢购大战,各地政府为了防止这块利益被瓜分,纷纷采取“设卡堵截、打击茧贩”等行政手段干预。

这段被人们称为“蚕茧大战”的历史,很快将凌兰芳卷了进来。

1987年的一天上午,浙丝二厂的老厂长找到凌兰芳,对他说了三句话:“其他乡镇小企业都去外面抢,我们也要去。”“听他们说苏北有茧,你去找找看。”“今天下午就去。”

凌兰芳二话不说,拿了一个包和一把伞,到食堂换了全国粮票,当天下午就出发了。然而,各省市的严密封锁之下,收购蚕茧谈何容易。当时甚至有领导放下狠话:如果发现哪个农民将茧子卖到外地,就将他家的桑树全部砍光。

为了找到蚕茧货源,凌兰芳寻遍了江苏、山东、湖南和陕西等地,经常住在蚕农们的家里。好不容易拿到蚕茧,他还要想方设法躲过各个交通要道的盘查。“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他将蒲公英草药盖在蚕茧上面,让盘查的人以为他是药贩子,还用女性卫生巾箱子装着蚕茧蒙混过关。更多的时候,他不得不骑着单车,冒着凛冽的寒风,走偏僻的小路躲开检查站。

在蚕茧大战中,凌兰芳可谓出生入死,例如冒着台风到余杭抢调蚕茧,差点被洪水淹死;抱病到金华去运蚕茧,结果拉肚子直至脱水危及生命。

一次,他和两名同事从山东沂蒙山区押了三车蚕茧回湖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一位同事当下瞳孔放大、脾脏破裂,被另一位同事送往医院抢救。而为了赶工期,凌兰芳不得不强忍着悲痛的心情,一人押着三辆车上路。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他几乎都没合眼,然而灾难再次降临,经过扬州时一辆车突然起火了!千钧一发之际,三名司机慌忙下车找水灭火,而凌兰芳则立即跳到车后燃烧的货物上,不顾一切地扯下烧着的棉布包装。幸好蛋白纤维构成的蚕茧比棉布包装更耐火,凌兰芳及时地把蚕茧抢救了下来。

当浙丝二厂的工友们看到凌兰芳押着三辆大车回来时,他已是衣衫褴褛、满身是伤,甚至连鞋子都被烧掉了,只好赤着脚从车上跳下来。老厂长来迎接他,他一把抱住老厂长,竟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粤ICP备12035413号
2009-2020 广州奔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大布料|中大布市|布料批发|布匹市场|广州纺织|服装面料|服装辅料网
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