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吃不饱,但大订单也不敢接,无法保证有足够多的工人进行生产。
“以前我一个月能挣两三万,但2011年8月以来,只能保证不亏本。”杨燕说。
杨燕是东莞厚汇森市场的一个店主,每月2000元租赁了一个店铺。
往年,在圣诞节前好几个月,她就要开始多招工人。但2011年基本没订单,工人也都提前回家过年了。
而在这之前的12月13日,寮厦社区一家皮具厂负责人点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实,“从4月开始,我们厂工人几乎都是半工半玩,”东莞一企业说,2006年、2007年订单最好的时候有十二三万件,现在最多也就五六万件。
而到了8月初,就不断传出工厂关闭的消息。东莞安加鞋业、飞利达鞋业、联运鞋业等公司已关闭或搬迁,麦斯鞋业、惠丰鞋业、永盛鞋业等多家鞋企正在大范围缩小生产规模。
9月20日,温州新耐宝鞋业倒闭,法人代表黄忠光携款逃跑。此后,唐风制鞋、星际鞋业等企业老总相继“跑路”,直至9月27日,正得利鞋业董事长沈奎正从22层高楼上一跃而下。
“现在企业的主要问题就是订单少。”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说。
同样,“在今年六七月份就感觉到订单来得不多,”东莞润田服装公司总经理洪启辉说,到10月份圣诞订单出货后,工厂订单不足已经直接反映在生产上面。如有些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小企业因为无单可做而倒闭。
“进入11月底,我们收到的订单明显减少,每一张订单的量也没有以往大。”香港利丰集团一位为美国市场做服装采购的人士也这样说。
中国义乌小商品城集团总经理吴波成也谈到,“以前都是几万美元的订单,现在一万美元以上的占10%,一万美元以下的占到了90%。”
“虽然订单吃不饱,但大订单真要来了也不敢轻易接,”宁波维科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雅莉也这样说,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在交货期内有足够多的工人进行生产。
显然,对于从事外贸行业十几年的胡雅莉来说,2011年也是惨淡的一年。
“鞋业生产利润空间已经大幅缩小,即便有订单,我们也不敢接。”汇森鞋城D区某外贸店曾老板说,有时候工厂虽然开工,但是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而且规模小的厂基本上是亏本经营。
“危在旦夕,”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说,“2011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其实,早在去年十月份中国服装大会上,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就断言:2011年,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困难。
但是,仍有企业有很多疑问。
“我倒是很纳闷,2008年我们的订单没怎么受影响,2011年却是最差的一年。”东莞市舒怡制衣厂老板舒国智(化名)说。
其实,“上次金融危机爆发点在美国,而且美国政府很快采取措施,2009年市场就回暖了,订单也逐渐恢复。”洪启辉说,“但这次欧美两大市场都存在严重债务问题,业内悲观地预期可能要3-4年的时间恢复。”
而“前两年,我们一直在说狼来了,实际上狼没来。”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区域经济专家丁力说,“现在的状况,不是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恰恰是国内通货膨胀造成的。”
由此,很多企业表示,这次和2008年金融风暴时不一样,2008年利润虽少但还能活,现在是有订单都没办法做,“多做多亏”。
“去年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导致企业支出增加30%左右,这对企业压力太大了。”广州卡佛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声说。
其实,近两年仅均安便相继有100多家牛仔加工企业倒闭。
其中,棉布就是一个杀手。
2011年年初,一般的棉布从一码20元不到一下蹿到30元,之后棉价一直波动到后半年才稳定下来,一条普通牛仔裤因此平均增加3-5元,中高档的甚至增加了5-8元。
而此时,欧美订单采购价格和2010年几乎持平,牛仔服装加工行业利润率整体不到5%,以目前6.3的美元汇率来看,扣除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后,几乎接近零利润。
的确,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另一因素。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美联储重申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欧美金融市场深幅动荡之际,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剧烈调升。
现实是,如果美元继续贬值,而人民币会被迫升值,原本利润微薄的出口企业赚到的美元会更不值钱。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结关,我们中间要有30~60天的时间,这期间,人民币可能又升值了1个点。”尹志强说。
一企业主称:“一旦货订错了价,两个月之后交货收到的美元就只能存银行了,换成人民币看着都心痛。”
同时,“用电最紧张时,一周有2天要自己发电,平均每双鞋用电成本达1.5元,而平时每双鞋用电成本则为1元。”浙江缝叶鸟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标说。
更重要是,人工成本上,相对去年有了20%以上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