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陆良青山工业园区记者见到,园区里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万绪生丝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新引进的东来丝绸年产600万米绸缎生产线和梅玲丝纺项目,以及100套服装生产线均已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建设投产后,陆良蚕桑产业将形成从优质蚕茧生产到生丝加工,再到丝绸纺织和服装加工完整的产业链。”陆良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万军如是说。
万亩桑园的新起点
桑叶种植面积只占全省的10%,蚕茧产量却占25%
7月的陆良大地,前几日的骄阳似火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阵阵细雨。站在板桥镇“万亩桑园”中,仿佛置身一片绿色的海洋,片片桑叶青翠欲滴,令人陶醉。走进板桥村委会,四周田野里青翠的桑园和村庄里一幢幢别致的农家小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板桥镇蚕桑站站长说:“这一幢幢的小洋楼都是村民们靠栽桑养蚕赚了钱盖起来的。”
在陆良蚕农中多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3个蚕茧一片瓦,4个蚕茧一块砖,3年盖间大瓦房,两亩桑可以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见栽桑养蚕在陆良农民心中的分量。
陆良坝子是我省第一大坝子,平均海拔184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陆良号称“滇东粮仓”,这里也适合种桑养蚕,因四季养蚕均可饲养多丝量品种,加上生产的蚕茧茧形大、茧色白、茧丝长、解舒率高,质量达到了全国一流,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是一块栽桑养蚕不可多得的宜桑宝地”。陆良蚕桑桑叶种植面积只占我省的10%,蚕茧产量却达到了全省的25%。
在陆良,“千佛”品牌曾经是陆良蚕桑产业的代名词。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也曾被陆良人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期盼。一段时间最令陆良人曾经津津乐道的是,云南千佛茧丝绸集团是我省最大的丝绸企业,曾被誉为“西南边陲之花”,最辉煌时职工达5000多人,产值3亿多元,生产的“千佛”牌生丝曾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出口量一度占全省同类产品的80%以上,蚕茧获国家优质丰产奖,12个产品分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远销欧美、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
可是到了2006年,由于受体制机制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200%,已无力运转,只能挂牌拍卖。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不分一系列因素,像一个个漩涡,让陆良蚕桑产业步履蹒跚;国际丝绸价格的忽上忽下,像大海的波涛起起伏伏,陆良15万蚕农的心情也随着价格的波动七上八下,蚕茧价格好时喜笑颜开,价格不好时愁眉不展。陆良蚕桑产业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磕磕碰碰走到了今天。
宜桑宝地的新目标
2015年实现年产鲜茧1.2万吨,农业总产值3.15亿元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陆良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如何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遇做强做大蚕桑产业,让陆良蚕桑产业“破茧成蝶”,把蚕桑产业发展成为真正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打响陆良蚕桑茧丝绸品牌,这是摆在陆良人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发展蚕桑产业,做强做大蚕桑产业,是陆良的现实选择。但是一个产业的培育、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一家一户栽桑养蚕经营模式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经受市场的风浪洗礼,才能既做到“船小好调头”,又做到“船大好冲浪”。千佛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破产给了陆良人许多启示,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够经受市场的洗礼。
作为党委、政府部门,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期,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有效的应对政策、措施,深化产业意识,理顺一些体制、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的扶持、投入力度。必须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树立产业意识、品牌意识,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的路子,全面推进蚕桑产业向适宜地区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建立企业与蚕桑生产基地及蚕农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风险化解机制,在市场进入低潮时期,有效抵御和防范市场和自然风险,让政府、企业、农户真正结成利益、风险共享体,从根本上保障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陆良县已确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新目标,即在全县12万亩现有基本桑园的基础上,计划用5年时间到2015年建成基本桑园15万亩,中低产改造现有桑园6万亩,年产鲜茧1.2万吨,带动农户5.2万户,实现农户现金收益3亿元,农业总产值3.15亿元。同时力争蚕种普种生产能力达50万张,桑蚕优质原种生产示范基地年生产能力达5万张,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工业年生产生丝1200吨,蚕茧加工率、蚕桑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链逐步延长,年实现工业产值7.6亿元、行业总产值10.95亿元。
当然,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对陆良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东桑西移”不是仅仅把栽桑养蚕转移到西部,让西部继续成为东部茧丝绸的原料基地,西部桑农仍为东部打工。所以“东桑西移”,最关键的是要把东部的茧丝绸加工产业引进来,把东部先进的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进来,在茧丝绸的深加工上做文章,避免低层次无序竞争。
新组建的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正紧紧抓住陆良被列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基地县的机遇,坚持市场化运作、工农共赢的经营理念,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一方面不断加强技术培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一方面积极与江浙优秀企业联合,引进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建设了第一期10000绪生丝生产线。预计今后3至5年内将共同投资4亿元,全力扩大陆良桑园的种植面积,延伸茧丝绸产业的发展链条,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陆良蚕桑产业正在“破茧成蝶”!
助读
丝绸是中国的瑰宝,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始终保持着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丝绸产业曾一度面临严峻形势。
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不仅是把种桑养蚕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更重要的是把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中西部。这些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种养的小农经营方式,使种桑养蚕朝着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省有上百万亩桑园,大多分布在景东、墨江、鹤庆、耿马、凤庆、姚安、沾益等地的荒山坡地,不争良田,又能绿化环境。过去没有发展蚕桑产业之前,当地群众脱贫无门。自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后,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人均收入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