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麻纺织产业是晋城市的传统产业,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多年来,丝麻纺织产业却一直步履蹒跚,发展缓慢,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不足1%,社会贡献度不断下降,产业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其“四梁八柱”之一柱地位极不相称。为扭转这一态势,做大做强丝麻纺织产业,晋城市经信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了晋城丝麻纺织产业整合、上档升级专题培训暨考察对接活动,希望以此为突破口,通过行业内部和外部的结合,以及与纺织业发达地区上海的对接,促进丝麻产业调整结构、上档升级。为此记者对话市经信委主任张新光,就丝麻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升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地位下降“支柱”名不副实
记者:丝麻产业在晋城市有着悠久的传统,市委市政府也把丝麻产业确定为全市的“四梁八柱”之一。我们很想了解的是,这些年来,晋城市的丝麻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现状如何?
张新光:晋城拥有适宜栽桑、养蚕、种麻的特殊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加上良好的纺织工业基础,丝麻纺织行业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过去,丝麻行业以手工小作坊的加工方式为主。上世纪50年代,丝麻行业开始告别手工小作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以端氏缫丝厂为最,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阳纺、阳缫、高丝、唐安等一批企业相继建成。至八九十年代,晋城市的丝麻纺织产业发展进入巅峰期,其一度占比乡及乡以上工业总值的4.5%,从业人员达到10344人,占当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6.0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批丝麻纺织企业转轨成功、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的同时,一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全市有丝麻纺织企业80多户,其中正常生产经营的45户。按经济性质分,国有企业2户,集体企业3户,股份制2户,民营企业38户;按行业分,麻纺1户,棉纺1户,缫丝3户,服装23户,家纺8户,手套、织袜、制鞋9户;按规模分,销售收入1000万以内有30户,1000-2000万3户,2000万以上12户。主要产品有丝、麻混纺面料、家纺及服装等。主要品牌有中国名牌产品“绿洲”大麻,山西名牌产品“森鹅”针织内衣和山西省著名商标“佶利尔”服饰、“晋氏织造”、“红萍”服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纱、布、服装年产量分别为3846吨、706万米、249万件,完成销售收入35980万元,实现利税2225万元,实现利润438万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的0.29%、0.81%和0.24%,与煤炭、电力等优势产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
记者:既然丝麻产业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发展积淀,那么为什么晋城市的丝麻产业始终没有做大做强?丝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张新光:丝麻纺织品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潮流,普遍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成为晋城市工业经济中的一处闪光点。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在几次结构调整中,都将其作为一个主导产业加以推进,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扶持与培育,但晋城市的丝麻产业却一直徘徊不前,没有形成大规模、大生产、大带动效应,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源于体制机制不顺。改革开放以来,晋城市丝麻纺织行业虽然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机制体制改革,组建了山西梅花丝麻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母子公司运行体制,但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经营决策权、资产收益权和选派经营者等三项权力没有落到实处,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当初改革的设想预期,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同时,国有股比重过大的产权结构,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机制僵化,生机活力不足,企业躺在政府身上,职工躺在企业身上,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创新创造积极性不高,效益效率低下,企业错过了诸多做大做强的机遇。比如绿洲公司为谋求发展,从2001年起就积极尝试引入外部资本,先后同广东雷伊服装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公司等十多家国内、国际知名企业集团进行过投资合作洽谈,但洽谈对象均因绿洲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行体制问题而使谈判搁浅导致失败。而对于行业内部来说,自律组织缺失,在有效整合资源,协调产业链,加强企业间协同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上打了折扣,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严重。
其次,人才严重匮乏。丝麻纺织产业属一般竞争性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用新产品、新理念去引领消费,开拓市场。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需要人才的支撑。但目前受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效益一般等因素影响,整个行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普遍低于煤炭、电力、化工、铸造等资源型行业。留不住人、请不来人,辞职、跳槽已经常态化,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第三,产业链不完善。丝麻纺织产业链条长,是典型的接一连三行业,上联农业、农民,下联三产、服务,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带动力。而晋城丝麻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加工制造上,产品大多是中间产品,缺少原料种植、养殖以及附加值高的设计、创意、包装、策划等一、三环节,没有形成以产业为纽带的农、工、贸一体化运营的完整的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较低,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端受制于人,丝麻天然纤维优势没有被充分放大,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产品档次不高。晋城市丝麻纺织企业大多以生产白厂丝、大麻纱和服装面料等低中端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是为产业链下一环节提供原料,家纺及工业用纺等制成品只占很小的份额,而且产品品种雷同,技术含量低,面对相同的客户群,低价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上下挤压,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滚动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不利于行业做大做强。
第五,装备水平较低。受企业效益低、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晋城市丝麻纺织行业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应用远远落后于南方企业。落后的装备直接导致企业产能小、能耗高,所生产的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企业盈利水平低,缺乏发展后劲。
第六,营销策略滞后。为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附加值,近年来,部分丝麻纺织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重视品牌的塑造与推广,但其对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品牌建立、渠道选择、促销宣传等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营销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和晋城市范围,大多“养在闺中人不识”,形不成规模竞争优势。用一位上海老总说的话是“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由于企业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产品出口基本处于以量取胜的营销格局,始终在初级制造上徘徊,企业的产品链条短、产品利润率低、品牌溢价少。
问道上海专题培训解困局
记者:据悉,前不久,市经信委策划组织,在上海举办了晋城丝麻纺织产业整合、上档升级专题培训暨考察对接活动。您称之为破解丝麻产业困局而采取的一次“试水”行动。那么这一“试水”行动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张新光:为有效破解丝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与困惑,寻求一种新模式,开辟一条新路径,在更大空间中设计、谋划、创意、发展丝麻产业,6月26日至30日,我们市经信委在上海举办了以“带着问题搞培训,背着产品觅良方,优势互补寻合作,理性务实求发展”为主题的晋城丝麻纺织产业整合、上档升级专题培训暨考察对接活动。表面上看这仅仅是一个培训考察活动,实际是我们推动丝麻行业加快发展和改革的初步尝试。
记者:在上海开展了哪些推广与对接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张新光:一个产业的兴盛取决于一个个企业,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是有一个具有广阔视野和胸怀的企业家。我们培训的对象是决定丝麻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企业家群体。梅花丝麻集团、绿洲、吉利尔、红萍、佳美等11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与上海纺织业对接的培训活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及其旗下时尚贸易公司、申安纺织、申孚纺织、裕丰科技、海螺服饰、三枪工业城、纺织研究院服装研究所和浙江金鹰特种纺纱、浙江华泰丝绸等公司负责人参加了座谈对接交流。
遵循“将自己的优势、短板充分展示给对方,寻求彼此需求与商机”的思路,这次培训对接伊始,晋城、上海双方企业家将各自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困惑及经营之道进行了介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如何做大做强晋城丝麻纺织产业出发,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产业链条、兼并重组整合,开设了《麻纺加工中的问题与对策》、《品牌整合传播与营销战略选择》、《企业并购与整合管理》三个专题,聘请东华大学郁崇文教授、刘东胜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盛高咨询集团董事长徐沁等进行了专题讲授。专家教授的讲课使与会者站在更高的平台审视丝麻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对自己和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启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受训人员实地参观考察了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M50创意园、品牌一条街、上海纺织三枪工业城、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纺织博物馆等企业和院所,组织了两场企业座谈会,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晋城市的丝麻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指点迷津。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取得的成效却是显著的。首先与会者对晋城市丝麻产业发展形成了四项共识。一是要更新观念。接受新思维、新理念,引进新工艺、新技术,采用新方案、新模式,从设计、生产、包装、营销等环节实施全方位的改造,将文化创意融入传统行业。二是要理顺体制。成立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整合资源,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形成合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发挥行业整体优势。三是要规划引领。需要制定出一个经过专家深入论证、体现国内外丝麻产品发展潮流、紧密结合晋城市实际的丝麻产业专项规划,并依规定措,依规而行,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晋城打造成我国北方乃至全国最大的丝麻生产基地。四是要争取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特别是政府给予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和帮助,真正从种植、生产、营销等环节入手,采取补助、贷款贴息等形式支持丝麻产业发展。这次对接最直接的成果是达成三个意向: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绿洲大麻公司达成“原料供应加工项目”合作意向;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森鹅服饰有限公司达成“相关配套加工基地项目”合作意向;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研究所与山西佶利尔潞绸织造有限公司达成“产品设计策划项目”合作意向。
一石激起千层浪,市经信委的上海之行,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上海和山西省、市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张九萍书记明确批示:“一个行业对接一个行业,好!企业为主体,好!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发挥行业牵头作用,研究做大做强的机制与途径。”王清宪市长批示:“这次培训,是对接上海的一种新尝试,很好!”
多管齐下重振雄风做大做强
记者:当前,煤炭价格一路下滑,煤炭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资源型城市,煤炭价格大跌,昭示我们必须坚定转型决心,加快转型步伐,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形成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格局。如何抓住、用好这一机遇,大力推进丝麻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具体的发展对策有什么?
张新光:我们认为,发展壮大丝麻纺织产业,领导重视是前提,扶持引导是基础,行业协会是抓手,产业规划是引领,企业合力攻坚是关键。
对策一:理顺行业组织结构,成立晋城市丝麻纺织行业协会。建议将丝麻集团总部改组为晋城市丝麻纺织行业协会,具体履行规范行业自律、制定产业规划、发布相关信息、实施政策引导、加大协调服务和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合等行业管理和行业协会双重职能,将现国有、民营、县属、市属等不同所有制丝麻纺织企业联合起来,整合资源,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形成合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对策二:贯彻落实行业规划,引领丝麻纺织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前不久,《晋城市丝麻行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于7月10日在北京经过了国家、省、市三级专家研讨和论证。建议大力支持规划的实施,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合力;加大宣传力度,引领企业依规而行;加强与晋城市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配套、对接,遵循“规划一步到位,分期分步进行”的原则,科学、健康、有序地推进丝麻产业的发展。
对策三:制定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丝麻产业发展壮大。制定出台《晋城市促进丝麻产业发展壮大实施意见》和《晋城市丝麻产业振兴计划》,设立丝麻纺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建设丝麻产业园和桑麻种植基地,从种植、养殖、设计、加工、包装、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环节采取补贴、贴息等形式给予支持,引领产业投资方向,鼓励一批重点企业、社会富余资金投资发展丝麻纺织关联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丝麻产业化发展。
对策四:推动产业上下游整合,形成合力发展态势。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培育壮大1至2户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明显南太行地理标识的丝麻产品“统一品牌”,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效应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外包、协作、配套、代理、虚拟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协作关系,生产配套产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形成上中下游齐全完整的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将晋城建设成为中国丝麻产业“集散”中心。
对策五:加大技术改造创新投入,提升产品档次完善产品结构。营造良好的投融资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丝麻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与行业协会、咨询机构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开发一批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带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丝麻纺织企业通过引进资金、金融贷款、向上争取等途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对现行技术工艺路线进行改造和优化,增加品种,提升质量,促进产品上档升级。
对策六:改变产品营销理念,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产品附加值。将丝麻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鼓励、支持丝麻纺织企业学习借鉴新思维、新理念,采用新方案、新模式,从理念、设计、生产、包装、营销等环节实施全方位的改造,将文化创意融入传统行业,彻底改变当前晋城市丝麻产业“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的现状。通过组织或支持企业承办国际丝麻产品设计大赛、丝麻产业文化创意博览会以及建设潞绸、潞麻文化博物馆,加大对丝麻产业的宣传推广,把晋城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美誉度的特色丝麻产业基地,形成“中国丝麻之都”区域品牌。(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