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包包、高档品牌服装,以及手工定制皮鞋这些高端产品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海外出行的采购首选。在2012外部市场形势未卜的情况下,各国高端消费却依然如火如荼,我们能否以此窥见市场复苏端倪?本报特邀行业内人士站在不同角度对此进行解读。
观察员角色:消费者 地点:德国
感受中国“天使”带来的暖意
进入2月,一场“极地”寒流,把欧洲温暖湿润的气候横扫无痕,给本已低迷的市场又蒙上了厚厚的寒气。倒是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中国游客,给欧洲各个角落的市场带过去缕缕的“暖意”,或多或少化解了“欧洲债务”引发的市场阴霾。有报道称,2011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达到70亿美元,其中欧洲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游客消费。
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德国,其消费市场也难独善其身。据一位居住在下萨克森州近20年的朋友介绍说,“看好钱包计划消费”是几十年来这里最大的变化,阳光旅游不再是海边,可以改在家里的花园,名牌消费减半或者改换二线品牌,各企业里原来雇佣的本地司机也换成了东欧人。总之,一切可以缩减的尽量缩减。现在欧洲高档奢侈品店内少见欧洲消费者,来自中国的游客占据了大多数,这在十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一家高档店里,中国消费者看到18000欧元的施华洛世奇水晶龙,毫不犹豫地拿出现金买下;三四百欧元的菲仕乐套锅更不在话下,一出手就是两套;大大小小的BALLY牌皮鞋,恨不得给全家每人都买一双,至于香水的购买更是不在话下。面对此景,欧洲人又爱又怕,爱是因为中国游客给市场带来了生机,促进了消费;怕的是不同文化带来的冲突,中国游客的高声喧哗与不讲规则,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但不管怎样,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人们看重的还是当前的经济,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
观察感言:现在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欧洲是购物的天堂,而中国游客是天堂里的天使”。回头看看历史,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曾是这里的天使,80年代时,日本人是这里的天使。今天,中国人是这里的天使,那么这也就预示着,中国经济水平开始向发达国家靠拢。
观察员角色:纺企高层 地点:迪拜、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