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统计数据,还是从企业的实际销售情况来看,2011年纺机市场都基本延续了2010年旺销的态势,但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纺机企业订单的逐渐减少使得业内人士普遍对2012年纺机市场走势不甚乐观。
事实上,判断市场的好与不好、冷与热,需要看对比的坐标是什么。如果一定要与供不应求的2010年相比,那么,恐怕以后的纺机市场都不会好了。
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纺机市场之所以火爆,其根本原因在于2009年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的扶持政策,这些钱投下去以后,其影响在2010年得以充分体现,2011年上半年则延续了这种势态,进入2011年下半年逐渐回归正常。所以,2010年纺机产品的热销有其特殊的政策原因和宏观经济背景,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正常的市场需求现象。如果企业能以一个理智的、平和的心态看待2010年的热销,2011年的逐渐放缓,或许对2012年就不会有太多的悲观,甚至还会发现许多的亮点。纺织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上各个行业的不同变化——棉纺行业的调整、化纤行业的复苏、针织行业的走高、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将有可能给纺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棉纺设备:
更新改造市场巨大
在国产纺织机械的生产结构体系中,棉纺设备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因此,棉纺设备的市场销售直接影响着纺机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2008年,我国纺机行业近十年来首次出现产值和销售收入负增长,就是因为棉纺设备的销售陷入困境,细纱机仅销售600多万锭,相当于最高年份的一半。而那一年尽管针织设备、无纺布设备、剑杆织机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难以弥补棉纺设备销售下滑对全行业带来的影响。正所谓棉纺设备市场打喷嚏,纺机全行业就会患感冒。然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纺机行业对于棉纺设备的依赖也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行业销售细纱机1000万锭,其中近1/3是细纱机长车。气流纺、自动络筒机的销售也都创历史新高。产品销售结构的变化充分说明棉纺行业对设备的投入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更多的是更新改造和减少用工、提高自动化水平的需要。
近十年来,除了2008年,我国每年新增纺锭都在1000万锭左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数量偏多,再这样增长下去将给未来的市场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每年新增500万~600万锭才是一个趋于理性的正常增长。这其中,除了适当的扩大规模以外,相当一部分应该是用于更新改造。随着“两化融合”工作在棉纺织行业的深入,今后一段时间里,棉纺行业更新改造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开展设备的智能化专项攻关,业界称其为智能化、信息化、专家智能系统。该系统通过信息的定期采集,实现设备的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而棉纺企业智能化生产线的建立和落实必须有纺机企业的协助才能完成。另外,在棉纺行业正在运转的设备中至少有6000万锭需要更新改造和进行技术提升,比如,纺织企业为了减少用工,给细纱机短车配置自动络纱小车等等。因此,即使2012年纺机市场比较冷,但对于棉纺设备而言,仅更新改造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