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通标识企业建站服务! | 手机浏览 | 订阅 | 关注微博 | 关注微信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广西宜州:工厂化治理蚕沙污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2   浏览次数:848
在广西宜州乡间,有一种新的行业正在慢慢形成––收购蚕沙,也就是蚕粪。

在广西宜州乡间,有一种新的行业正在慢慢形成––收购蚕沙,也就是蚕粪。罗启贵当过宜州市的市委副书记,一直分管农业工作。今年4月退休后,他开始负责当地的蚕沙收集与治理。

罗启贵说,在宜州,每个自然屯都聘请了一个蚕沙收集员,蚕沙收集员们从各村各户把农民养蚕的废弃物––“蚕沙”收集起来,运送到广西舜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蚕沙无害化处理。2009年,广西舜泉这家在桂浙企,收集处理蚕沙3万多吨,已经试生产成功了功能有机肥5000多吨。目前,2000位蚕沙收集员依然满足不了企业的生产需求。

这家企业开工之前,蚕沙的处理非常令宜州政府官员头痛。自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启动之后,宜州市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全市2589个自然屯中,有2400多个自然屯共9.1万户41万人从事种桑养蚕,年饲养桑蚕突破100万张,全市每年蚕沙产量在30万–40万吨。农民收入提高了,但由于蚕沙无法处理,农户只能就近倾倒,丢弃在田头,或倒入水中,严重污染了河流、池塘甚至水库。

“一开始的时候注重发展,到了2000年以后,蚕沙污染的问题凸显出来,我们意识到这是个大的问题。”罗启贵当时是宜州市人大主任。据他回忆,当时绝大部分蚕沙都被丢弃在田头村尾,污染水源后,蚕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村民中有一种说法,从前每张蚕的死蚕大约为1公斤,现在情况好的时候也有五六公斤死蚕。

于是,当地政府发起村民建造蚕沙搜集池,每户给予补贴,但是实际运行下来,使用率并不高。而且蚕沙的后期处理依然没有好的办法,蚕沙污染仍然治标不治本。

“我们意识到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工厂化的加工处理,才有可能彻底改善蚕沙污染问题。”罗启贵说。2008年10月,宜州市组团到浙大寻求帮助,将“蚕沙公害”的难题摆在了专家面前。浙大现代农业推广中心副主任、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石伟勇得知这一难题后说,“有办法”。他马上联系上合作了5年的余姚化工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卿,这是一家长期从事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液体肥料生产的企业。

石伟勇的设想是:干脆在宜州市引进这家企业,对当地蚕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开发,从根本上解决蚕沙公害。企业也非常有兴趣,“国家近年来对有机肥的开发、生产有很多支持政策,何况有浙大的技术支持,相信这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

石伟勇想法很“大胆”:项目第一期投资4000万元,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和功能饲料,可年处理蚕沙30万吨,生产有机肥或饲料10万吨,可为100万亩农田提供无公害肥料,至少节约3万吨化学肥料。第二期投资也将达4000万元以上,生产色素和黄酮类产品,年处理蚕沙30万吨,生产500吨叶绿素产品,副产品有机肥10万吨,产值5.8亿元。

“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浙大方面有很多原创技术在蚕沙利用方面可以做集成创新。提升‘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水平,不仅是蚕沙处理,还有桑枝处理、蚕蛹处理和废丝利用,真正体现‘东桑西移’国家战略的作用。”石伟勇说。

“村里的环境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罗启贵去年底去一个村子考察,发现那里被蚕沙污染的小溪又变回了清澈。“今年的情况有了更加明显变化,5月上旬收第一批蚕,我们这几天就搜集了蚕沙700多吨。”

现在,推动宜州蚕沙收集市场化运作变得紧迫,石伟勇说,宜州市县、乡镇、村三级蚕沙收集转运网络已初步建成。但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希望能把东部农村的行业合作社模式引入,让生产网络运作更加高效。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粤ICP备12035413号
2009-2020 广州奔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email protected]
中大布料|中大布市|布料批发|布匹市场|广州纺织|服装面料|服装辅料网
在线交流